心理学一般称其超常儿童(Supernormal Children),是指智力发展突出优异,或具有某方面特殊才能的儿童。在古代,这类儿童被称为神童,以为他们是天降神赐的。20世纪前,在西方学者中,天才遗传决定论占优势,这类儿童被称为天才。20世纪初推孟把智商达到或超过140的儿童称为天才儿童。此后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天才儿童的概念主要是由智商分数来说明的。20世纪50年代后吉尔福德提出智力的三维结构模型,并指出智力测验不能鉴别儿童的创造力。以后,学者们还认为天才儿童的概念里不仅包括创造力,还应包括像卓越的领导能力、数学能力等特殊才能。20世纪70年代末伦朱利(J.S.Renzulli)提出“三圆圈天才儿童”的概念,认为天才儿童是由中等以上的智力(包括一般智力和特殊能力)、对任务的承诺(包括强烈的动机、责任心等)和较高的创造力这三种心理成分相互作用高度发展的结果。我国心理学界和教育界把这类儿童称为超常儿童,认为超常儿童的心理结构中不仅包含智力和创造力,也包含一些非智力个性特征。
在认知方面,研究结果一致表明,超常儿童不仅在智力上明显高于常态儿童,而且在感知、记忆、思维等方面都明显优于常态儿童。我国心理学家查子秀(1995)通过十几年对超常儿童的追踪研究和教育实验,总结出超常儿童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有着一些共同的心理特征:思维敏捷、记忆力强、观察敏锐、有独创性、求知欲旺盛、兴趣深或广、好胜、自信、有独立性……从这些共同的心理特征不难看出超常儿童的心理构成不限于智力、创造力方面,还包含有个性倾向性和特征方面。
通过对百余名超常儿童幼年—童年—少年—青年的整个发展过程的分析总结,可以看到超常儿童的成长过程是不平衡的,大致概括出四种不同的类型:
超常儿童的发展过程
类型 |
表现 |
跃进式 |
幼年表现早慧*,提前入学或插班,此后稳步超常发展,或从小学、中学至大学有过一次或多次跳级,跳跃式前进 |
V字形前进式(或波浪式) |
幼年表现早慧,提前入小学或插班;在小学或中学阶段一度表现下降,与常态儿童无异,经采取措施后,逐渐回升,再次超常出众,稳步前进 |
后起式 |
幼年或包括童年未有超常表现;小学或初中阶段,由于某次竞赛或机遇,成绩突出一鸣惊人,此后受到重视,稳步上升,发展优异** |
滑落式 |
幼年早慧,小学或包括中学阶段一帆风顺,名列前茅,但在中学或大学,由于某个原因,成绩下降,情绪波动或崩溃,不能自拔,经帮助也无效,发展失去优势 |
*指经测试认知能力在同龄平均成绩两个标准差以上或智商130以上,或具有某方面特殊才能,经鉴定为杰出者。
**经鉴别考核达到超常儿童或少年的标准。
注:关于天才儿童的鉴定与鉴别推荐使用《韦氏儿童智力量表®-第四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