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高尔顿和生理计量法
高尔顿是测验运动的最早倡导人,他以感觉敏锐度为指标,设计了诸如判断线条长短、物体轻重、声音强弱的简单测验,来测量个体的智力。他还注意到白痴对于热、冷、痛鉴别能力较低,因此这种生理计量法在判定个体差异方面是有一定功效的。但将智力简单地看做是感官能力,这显然是不科学的,同时这种观念在教育上也并无实用价值。19世纪后期,心理学家便开始尝试用综合的心理取向鉴别人类的智力。
(二)比奈和智力年龄
1905年,比奈和助手西蒙发表了第一个心理取向的智力测验──比奈—西蒙量表,用语文、算术、常识等题目来测量判断、推理等高级心智活动。1908年,比奈—西蒙量表作首次修订,修订后的量表运用了近代测验理论的基本思想,即测验的原理在于将个人的行为与他人比较并归类,首次采用智力年龄作为衡量儿童智力发展水平的指标。
(三)推孟和比率智商
1916年,推孟修订的斯坦福—比奈量表第一次采用智力商数表示智力发展的相对水平。
(四)韦克斯勒与离差智商
1949年,韦克斯勒在编制儿童智力量表时,放弃比率智商,采用离差智商。所谓离差智商是将一个人在智力测验上的成绩和同年龄组的平均成绩比较而得到的一个相对分数。同样的智商分数在不同的年龄水平上代表同样的相对位置。而目前离差智商已经完全取代缺点与限制明显比率智商成为智力测量用来代表智力水平的重要成分,而由韦克斯勒本人编制的韦氏智力量表也在全世界内广泛被用来作为衡量智力水平的主要工具,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会是进行智力测验的主流。
(五)皮亚杰(J.Piaget)与认知发展测验
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从婴儿期到青年期,智力发展可分为感觉运动期0~2岁 、前运算期2~7岁 、具体运算期(7~11岁)、形式运算期(11岁以上),故智力不仅有量的变化,还应当有质的变化。这一观点批判了传统的智力测验只考察量变忽略质变,无疑是一种新的贡献。但目前,采用认知发展理论编制的测验仍不多,比较有代表性的有:普通心理发展量表,为精神病患者设计的皮亚杰式任务的测量工具──认知诊断成套测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