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智力测验的误区

误区一:智力测验就是“智力”的测验

 

早期的智力测验,的确就是对人“智力”的测验。而随着对智力研究的深入,人们发现智力具有十分复杂的结构,它包含许多因素。美国心理学家吉尔福特曾从理论上推测共有120种独立的智力因素存在,他的推测后来几乎全部被实验所证实。因此,对于如此复杂的对象,即使是再好的智力测验量表,一般也只是测量其中很有限的一部分,而不可能对一个人的智力作出全面的反映。由此可见,智力和智力测验并不是一个意义上的概念,其结果也不能等同起来。我们不能因为一次测验的成绩好(IQ高),就认为这个人的智力高,也不能仅仅根据一次不理想的测验,就给一个人下智力不行的结论。一个人的智力不仅是复杂的,也是不断变化的,尤其对儿童来说更是不能一测定终身。

 

目前所采用的智力测验一般也只是表现了被测者的某种知识水平和一部分的智力因素而已,特别是现行的智力测验无法反映一个人的创造性思维程度。因此,即使是最好的智力测验量表,它的应用也都带有很大的片面性和局限性。现在,单纯以某一量表来测定智力已被教育界所否定,在美国的一些地区甚至还以法律的形式宣布禁止使用智力测验。对儿童智力的鉴定,越来越多的人认为,应该把标准化的智力测验和其他方法结合起来使用。国外多年前就提出了“情况综合调研法”,它利用多种材料来鉴别智力,这些材料包括;自我评价、同伴介绍、双亲的评定、教师观察、创造性测验结果、成绩测验结果,以及标准化智力测验等等。只有通过多种途径、运用多种方法,把所得的各种数据相互参照,进行综合分析,才能有效地对智力给予鉴定。

 

误区二:高智商就等于高成就

 

    智力测验的结果(智商)可以反映一个人的部分智力水平,它也和一个人的学业成就有一定的相关,但我们既不能把测验的结果看成是智力的全部,更不能认为在某次测验中得分不高的人就没有发展的可能。尤其对儿童来说,他们的智力具有很大的发展潜能。以历史上两位最伟大的科学家牛顿和爱因斯坦为例,他们在儿童时代不仅谈不上是聪明的,甚至还是“愚笨”的。牛顿小时候就被老师和同学称为“笨蛋”,因为他的成绩在班上总是倒数第一;爱因斯坦3岁才开始学讲话,曾被人认为是一个“傻头傻脑”的孩子,他的父母甚至因担心

他智力差而请过医生。而一些在测验中表现出高智商的儿童,在他们成年后也并不一定会取得成功。美国心理学家特曼和他的助手曾对1500名高智商(IQ140以上)的儿童进行长达

数十年的跟踪研究,结果显示,这些天才儿童在成年后有的取得了成功,有的则表现平平。特曼认为,智力测验对成功只有有限的预示作用,而创造力、动机、坚持和人格变量才是最

重要的。现在,特曼的观点已得到普遍的认同。教育专家一致认为,对一个人能否成才起关键作用的不是智力因素而是非智力因素,像自尊、自信,尤其是自我努力才是一个人成才的

关键。大家都知道,韩国棋手李昌镐天赋极高,但他的极端刻苦精神却鲜为人知,李昌镐每天晚上从7点开始,端座不动打谱钻研至凌晨两点,常年如此从不间断,以至年仅21岁的


上一篇:瑞文推理能力测验简介   下一篇:没有了